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经济学原理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基本理论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通才保罗·萨缪尔森说过:“在当今社会,谁不学习经济学,谁就不懂得怎样生活”。学习经济学原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对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了解现实世界的运作,训练经济学直觉。以下为我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笔记,可供参考。

微观经济学

经济名词概念

  • 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 效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 边际变动
    • 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 边际利益 边际成本 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激励在经济学中起着中心作用。
  •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 价格:“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 市场失灵

    •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 市场势力:单个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学十大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 生产可能性边界

    •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描述性的)
  •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规范性的)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 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交易的机会成本: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 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 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
    2. 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 影响买者的变量: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其变动使需求曲线移动。
  •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 影响卖者的变量:
    1. 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2.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3. 其他变量的变动将使供给曲线移动
  •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 过剩:供给量>需求量的状态。
  • 短缺:需求量>供给量的状态。
  •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 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 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 当供给或需求变动时,价格和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 | 供给未变 | 供给增加 | 供给减少 |
    | ———— | ————————- | —————————- | —————————- |
    | 需求未变 | 价格相同 数量相同 | 价格下降 数量增加 | 价格上升 数量减少 |
    | 需求增加 | 价格上升 数量增加 | 价格不确定 数量增加 | 价格上升 数量不确定 |
    | 需求减少 | 价格下降 数量减少 | 价格下降 数量不确定 | 价格不确定 数量减少 |

弹性及其应用

  •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 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
  •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框架。
  •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 需求收入弹性 =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收入变动百分比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物品 1 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物品 2 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 供给价格弹性 = 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
  • 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
  • 总收益 = 该物品的价格 × 销售量 (P×Q)
  • 利用弹性的定义计算价格或需求量的变动
  • 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法
  • 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 Ep > 1 富有弹性 曲线平坦 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
    • Ep < 1 缺乏弹性 曲线陡峭 提价销售才能增加销售收入
    • 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
    • Ep = 1 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
    • Ep = 0 完全无弹性,一条垂线
    • Ep = ∞ 完全富有弹性,一条水平线
  • “谷贱伤农”的含义: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 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 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 价格上限与下限对市场结果的影响: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 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
    •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 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 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 理解供求曲线的弹性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
    •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 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 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 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 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
  •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买者的支付意愿—市场价格)
  • 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
  •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卖者成本)
  • 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 总剩余:两者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买者的支付意愿—卖者成本)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
  • 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
  •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 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特性。
  • 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給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
    2.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 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 学会利用供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变动
  • 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赋税的代价

  •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 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由于供给和需曲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 随着税收规模提高,无谓损失的增加越来越快,且快于税收规模。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际贸易

  •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通行的价格。
  • 学会应用供求曲线分析自由贸易与关税对国内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 自由贸易对出口国的影响: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 自由贸易对进口国的影响:当一国贸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 关税:对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 关税的影响:
    1. 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2. 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税。它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适水平
  • 一部分是国内企业以高成本生产造成的无谓损失,一部分是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
  • 国际贸易的其他利益: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竞争,加强了思想交流。

外部性

  • 理解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 外部性有负,也有正,前者增加别人的福利,后者减少别人的福利。
  • 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最适量小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征税
  • 正外部性: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补贴
  • 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 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 矫正税(庇古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
  • 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 理解公共品的经济含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免费搭车问题
  •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 根据这两个特点,把物品分成了四种类型:
    1.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2.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如国防、灯塔、知识、基础研究和反贫困。
    3. 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畅通的交通和野生动物。
    4. 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
  •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
  • 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的存在就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他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 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 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税制的设计

  •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 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
  • 边际税率:增加 1 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 定额税: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 支付能力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 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 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 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 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生产成本

  •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例如:因为超过了劳动力与设备的最佳配比点,工人越多,每个新增工人的产量就越小。
  •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 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主要有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
  • 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主要指原材料、能源和工人的工资等。
  •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 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
  •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
  • 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多生产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
  • 一个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的重要特征:
    1. 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2.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 U 形的。
    3.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有效规模)
  • 短期成本是指至少有一个要素不变时期中的成本。
  • 长期成本是指在所有投入要素都发生变化时期中发生的成本。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
  •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名称 定义 数学表述
显性成本 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隐性成本 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固定成本 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FC
可变成本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VC
总成本 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的市场价值 TC=FC+VC
平均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AVC=VC/Q
平均总成本 总成本除以产量 ATC=TC/Q
边际成本 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 MC=△TC/△Q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 竞争市场的特点:
    1.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2.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3.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 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
  •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垄断

  • 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 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有三个主要形成条件:
    1. 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2. 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
    3. 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 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选择的供给量。当我们分析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竞争企业时,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但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企业在选择供给量的同时确定价格。
  • 实际上,垄断者关于供给多少的决策不可能与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开。需求曲线的形状决定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又决定了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在竞争市场上,可以在不了解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分析供给决策,但在垄断市场上,这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从不谈论垄断者的供给曲线。
竞争与垄断 竞争 垄断
相似之处 企业目标 利润最大化
最大化原则 MR=MC
短期中能赚到经济利润吗?
不同之处 企业数量 许多 一家
边际收益 MR=P MR<P
价格 P=MC P>MC
有生产者福利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吗? 没有
长期中能进入吗? 不能
长期中能赚到经济利润吗? 不能
有价格歧视的可能吗? 没有
  •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 价格歧视能增加垄断者的利润,可能减少无谓损失。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得到物品而增加经济福利。

垄断竞争

  • 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描述了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
    1. 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
    2. 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至少与其他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略有不同。因此每个企业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3. 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因此,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要一直调整到经济利润为零时为止
垄断竞争: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之间 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垄断
所有这三种结构的特征
企业目标 利润最大化
最大化规则 MR=MC
短期中能赚到经济利润吗?
垄断和垄断竞争共同的特征
是价格接受者吗? 不是 不是
价格 P=MC P>MC P>MC
能生产福利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吗? 不能 不能
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共同的特征
企业数量 许多 许多 一家
长期中能进入吗? 不能
长期中能赚到经济利润吗? 不能 不能
  • 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
垄断 寡头 垄断竞争 完全竞争
·自来水 ·有线电视 ·网球 ·烟草 ·小说 ·电影 ·小麦 ·牛奶

寡头

  •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
  •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
  •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 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竞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宏观经济学

GDP 和 CPI

  • 掌握消费物价指数(CPI)与生产物价指数(PPI)的计算方法;
    • 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每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要除以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然后把这个比率乘以 100,所得出的数字就是消费物价指数。
    •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 第二年通胀率 = (第二年 CPI - 第一年 CPI)/ 第一年 CPI
    • 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生产物价指数变动将领先于消费物价指数,因此可以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理解 CPI 是高估还是低估生活费用?为什么?
    • 替代倾向。一篮子的数量权重不变,但实际上便宜物品一直在替代昂贵物品,CPI 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 新产品的引进。新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在一篮子物品中反映出来,所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公众享受到的福利。
    •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质量变动不能在货币价值中反映出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变动。
    • 因此,CPI 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 了解 CPI 与 GDP 平减指数的差异
    • 消费物价指数与 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前者只指消费者的支出,后者指所有的商品和劳务,进口影响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影响 GDP 平减指数;且两者的权重不同,GDP 平减指数一直随 GDP 构成的变动而自动地改变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而消费物价指数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
    • 指数化:当一美元购买力根据法律或合约自动按照通货膨胀校正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的指数化。
  • 掌握生产率的含义以及决定生产率的各种要素
    • 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 理解“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原理
    • 一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衡量经济中所有人赚到的总收入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一个经济的收入是该经济的产出。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

  • 了解金融市场的类型与主要参与者
    •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 金融机构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 债券市场:专门交易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市场
    •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 债券的三个特点:
      1. 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风险高、利率高。
      2. 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成为拖欠。
      3. 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
    • 股票市场:专门买卖股票的市场
    • 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也代表对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与债券相比,股票既提供高风险,又提供潜在的高收益。股票市场上股票交易的价格是由其供求状况决定的。由于股票代表公司所有权,所以,股票的需求(以及其价格)反映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性的预期。
    • 股票指数:计算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可用于监视整个股票价格水平。
    • 企业筹资出售股票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为债务筹资。
    •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它们是借贷双方的中介和桥梁。两种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和共同基金。
    • 银行:吸收储蓄者的存款贷放给借款人,赚取存贷款利差。银行可以给存款人提供支票,作为交换媒介进行交易。
    • 共同基金:是一个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各种股票、债券、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的机构。共同基金持有人接受这种资产组合相关的所有风险与收益。如果资产组合价值上升,持股人受益;反之则损失。
    • 共同基金的优点:可以使钱不多的人也能进行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可以使普通人享有专业资金管理者的服务。
  • 理解国民收入帐户恒等式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含义(它适用于每个家庭和企业吗?);
    • 重要的恒等式 Y=C+I+G+NX
    • 封闭经济(不与其他经济交易的经济)的净出口等于零,所以 Y=C+I+G
    • 对此等式移项,得 Y-C-G=I
    • 等式左端是在消费和政府购买之后留下的总收入,称为国民储蓄(简称储蓄),
    • 所以该式又可以表达为 S=I 储蓄等于投资
    • 也可以是 S=Y-C-G
    • 或者 S=(Y-T-C)+(T-G)储蓄因此等于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
    • 私人储蓄(Y-T-C)是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的收入量
    • 公共储蓄(T-G)是政府在支付其花费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量,政府税收大于支出为预算盈余,反之则为预算赤字。
    • 该等式表明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在整体上实现社会的储蓄等于投资。
    • 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个人存款银行或买股票的储蓄未必等于另一个人购买厂房设备的投资,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借到不足的资金,这就能在总量上实现投资等于储蓄。
  • 理解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及其均衡;
    • 可贷资金市场:假定存在这样一个市场,所有的储蓄都进入这个市场,所有的投资都借自这个市场。这个市场的利率既是储蓄的收益,又是借款的成本。
    • 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
    • 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供给来自那些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其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买债券,也可以是间接的存款。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和企业,包括抵押贷款购置住房或购买设备建立工厂。 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利率。·
    • 挤出:由于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 能够利用供求曲线分析各类政策(譬如,存款利息政策)对可贷资金市场均衡的影响
  • 掌握用现值来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掌握风险的概念并区分特有风险、总风险
    • 金融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作出决策的学科。
    • 现值:用现行利率带来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 现值的概念说明:接受现在一定量货币比接受未来等量货币更为可取;不同时点上的货币价值的比较要转换成现值进行。如果一个项目的现值超过成本,企业就应该投资这个项目。
    •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按照复利计算的,其公式为 FV=PV(1+r)t
    • 如果将未来的货币转换成现在的货币,其公式为 PV=FV/(1+r)t
    • 风险厌恶:对坏事的厌恶大于对可比的好事的喜欢,边际效用递减
    •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减少风险。
    • 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经济主体的风险
    • 总风险:同时影响所有经济主体的风险
    • 股票有价证券的风险随股票数量的增加而大大降低,但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多元化可以消除特有风险——与某公司相关的不确定性,但是不能消除总风险——与影响所有公司的整个经济相关的不确定性。
    • 投入股票越多,风险和收益就越大。

失业

  • 理解政府是如何统计劳动力与失业指标的;
    • 劳动力(成年人)=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失业率=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 / 成年人口
    • 失业指标并没有反映所有的失业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工作,找不到工作失去信心的工人,没有反映在失业统计中。失业大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是长期的。经济中大部分失业问题是由少数长期没有工作的工人造成的。
  • 注意区分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概念;
    • 正常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它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所造成,可以分成摩擦性失业、求职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古典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背离的失业,它为总需求不足所造成。
    •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解释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在发展,产业结构在调整,劳动力也要随之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就是摩擦性失业。
    • 失业保障: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护的政府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摩擦性失业,因为工人缺乏足够的就业刺激。
    •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当工资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时,就产生了这种失业。高于均衡工资的三个可能原因: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和罢工,将工资提高得超过均衡水平,从而使就业的局内人得到好处,没有就业的局外人承受损失。工会的存在既有提高工资,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面;也有保护工人利益,形成乐观有效的工人队伍的一面。
  • 了解最低工资法是如何造成古典性失业的;
  • 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它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而且高效率的收益大于工资成本的上升。效率工资有利于工人的健康,降低工人的流动性,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可以选择高素质的工人。

货币制度

  • 理解货币的含义和货币的三项职能;
    •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 货币的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
    • 交换媒介:当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 价值储藏: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 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黄金、香烟)
    •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而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纸币美元)
    •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主要有现金和支票。信用卡不包括在货币量的所有衡量中,结算卡上的账户余额包括在货币量的衡量中。
    • 现金: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开支票的银行账户余额
  • 理解货币的创造过程与乘数效应,并能计算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 准备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美联储规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的最低水平,称为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可以持有高于法定最低量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
    •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 1 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是准备率的倒数 M = 1/R,所以银行创造多少货币量取决于准备率。
  • 了解美联储管理货币供给的三个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活动、准备金率、贴现率 。
    • 中央银行: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 公开市场活动: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高价买进国债,收益率下降,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低价卖出国债,利率上升,货币供给量减少。
    •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在繁荣时期,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乘数缩小,货币供给减少,可以防止经济的过热;在萧条时期,降低准备率,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给增加,可以促使经济回暖。其长处是作用速度快,影响所有有关金融机构,有明确的告示效应。其短处则是作用效果太强烈,无法经常灵活地逆向调控。
    •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基础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反之,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所以,再贴现也有明显的告示效应,公众可以从再贴率的变化判断中央银行政策意图倾向,但有被误导的可能。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掌握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税、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等概念;
    •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物价水平、美元工资、名义 GDP)
    • 实际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生产、就业、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实际 GDP)
    • 古典二分法:名义和实际变量的理论区分
    •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适用于长期经济。在短期中,货币变动对实际变量有重要影响。)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交易的次数 V =(P × Y)/M
    • 货币数量论:一种理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 货币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M)乘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价格(P)(GDP 平减指数)乘产量(Y)(实际 GFP)M × V = P × Y
    • 货币数量论的本质:
      1. 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
      2.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数量变动引起名义产值(P×Y)同比例变动;
      3. 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不影响实际产量(Y);
      4. 货币变动将反映在价格水平(P)上;
      5. 货币供给过多将引起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税:政府多印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减少货币价值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就是向所有的货币持有人征收额外的税。
  • 注意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
    • 因为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 所以 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 + 通货膨胀率
    • 货币在长期中为中性的,货币增长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利率,这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将导致名义利率上升,这就是费雪效应。费雪效应的分析具有长期正确性。而在通货膨胀不可预料的短期中,费雪效应是不成立的。确切地说,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胀随实际通货膨胀而变动,但短期中不一定。
  • 理解古典通货膨胀理论和数量方程式;
    •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反方向变动,物价越高就是货币价值越低。在长期中,物价水平要调节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均衡位置,如果物价高于(货币价值低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减少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大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将会回落;如果物价低于(货币价值高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增加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将小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相应回升。
  • 理解通货膨胀的代价
    1. 造成工人的损失:通货膨胀未必降低实际购买力,因为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同时,人们的工资也增加了。但如果工资的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它还是会造成工人的损失。
    2.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3.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4. 价格扭曲误导资源配置:通胀造成商品的价格不完全反映商品的效用,而为产品对通胀的灵敏度为转移。从而使得资源从效用高,但对通胀灵敏度低的产业进入效用低,但对通胀灵敏度高的产业,造成资源配置实现的社会满足低于没有通胀时的同等情况。
    5. 税收扭曲提高税负:政府按照名义收入征税,而不管通胀造成实际收入减少,这就加重按实际收入计算的税赋。高税收降低利息受益,遏制储蓄。指数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未必总是有效。
    6. 造成价值尺度的紊乱:货币是价值尺度,尺度不准将导致对经济活动评价的紊乱。通货膨胀造成不同时期的货币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难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真实收益、成本和利润。
    7. 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扭曲财富再分配: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有利于借款人,不利于贷款人;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老板,不利于员工;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 轻微的通胀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严重的通胀则会扭曲价格信号,甚至使货币失去应有的功能。

开放经济学

  • 掌握资本净流出、净出口、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等基本概念
    • 封闭经济:不与世界其他经济进行交易的经济。
    • 开放经济:自由地与世界其他经济进行交易的经济。
    • 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平衡的贸易:出口等于进口。
    • 影响进出口的因素:消费者的嗜好,国内外产品的比价、汇率的高低及其变动,消费者的收入,产品的运送成本,政府的政策等。
    •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到的外国资产(股票债券)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
    • 影响资本净流出的因素:国内外资产得到的实际利率的差别,持有国外资产的经济与政治风险,影响外国拥有本国资产的政府政策。
  • 理解资本净流出与净出口之间的恒等关系;

    • 净出口衡量一国出口与其进口之间的不平衡;资本净流出衡量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量与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量之间的不平衡。对整个经济而言,这两种不平衡必然相互抵消,资本净流出(NCO)总等于净出口(NX):NCO = NX
    • 因为一国出口增加,收入外汇,只有买入外国资产,才能实现一国经济的均衡。这就表明净出口增加并非就是净资本流出,而是实现经济均衡要求净资本流出增加。
    • 净出口形成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因为外国需要本国货币购买本国出口商品;资本净流出形成本币供给,因为本币需要换成外币,购买外国资产。此二者相等为本币在国际市场的均衡,如果不等,则通过汇率变动,实现这两者的相等。
    • 当 NCO < NX 资本净流出小于商品净出口表明本国货币的外流小于外国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币汇率上升,遏制商品净出口,刺激资本外流,使得这两者相等。
    • Y = C + I + G + NX → Y - C - G = I + NX → S = I + NX
    • 因为净出口 NX 等于国外净投资,所以 S = I + NCO 储蓄 = 国内投资 + 资本净流出
    • 在封闭经济中,没有资本净流出,储蓄就等于国内投资。

      | 贸易赤字 | 贸易平衡 | 贸易盈余 |
      | :——————- | ——————— | ——————— |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 净出口 < 0 | 净出口 = 0 | 净出口 > 0 |
      | Y < C + I + G | Y = C + I + G | Y > C + I + G |
      | 储蓄 < 投资 | 储蓄 = 投资 | 储蓄 > 投资 |
      | 资本净流出 < 0 | 资本净流出 = 0 | 资本净流出 > 0 |

  • 运用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联系分析货币供给、价格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 名义汇率: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
    • 升值:该国货币可以买到更多的外国货币;反之则是贬值。
    • 实际汇率:两国货币在两个国家可以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比例。
    • 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 × 国内价格)÷ 国外价格
    • 用美国国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物价指数(P),国外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物价指数(P-)以及美元和外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e),可以得出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总体实际汇率:实际汇率=( e × P )/ P-
    • 这个实际汇率衡量国内得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相对于国外得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一国的实际汇率是其物品与劳务净出口的关键决定因素。实际汇率贬值(下降)意味着相对于外国物品而言,美国物品变得便宜了,因此,净出口增加。
    • 购买力平价: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即有相同的实际价值。根据单一价格规律得出。
    • 单一价格规律: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否则就有未被利用的利润机会。
    • 假设 P 是美国一篮子物品的价格,用美元计价,P + 是日本一篮子物品的价格,用日元衡量,而 e 是名义汇率,1 美元可以购买日元的数量。考虑 1 美元可以在国内与国外购买的物品数量。在国内,物价水平是 P,因此 1 美元的国内购买力为 1 / P。在国外,1 美元可以换到 e 单位外国货币,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为 e / P + 。由于两国 1 美元的购买力相同,所以情况应该是 1 / P= e / + → 1= eP / P + (右边是实际汇率)
    • 如果美元购买力在国内外相同,那么实际汇率——国内外物品的相对价格——就保持不变。
    • 名义汇率 e = P +/ P 等于外国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比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差别。这就是说,如果一国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它对全世界货币的购买力也相对下降了。
    • 可贷资金市场 S = I + NCO 储蓄 = 国内投资 + 资本净流出
    • 供给来自国民储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实际利率。在均衡利率时,人们储蓄的量正好与合意的国内投资与资本净流出量平衡。实际利率还决定资本净流出。
    • 外汇市场 NCO = N x 资本净流出 = 净出口
    • 供给来自资本净流出,需求来自净出口。使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价格是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国内与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是净出口的关键决定因素。当美元实际汇率升值,美国净出口减少,减少了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量。
  • 在均衡的实际汇率时,外国人由美国物品与劳务净出口所引起的美元需求正好与美国人由美国资本净流出所引起的美元供给相平衡。

总供给和总需求

  • 理解造成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三个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
    • 衰退:实际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 萧条:严重的衰退。
    • 古典理论描述长期世界,并不描述短期世界。
    • 长期:根据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实际 GDP、失业以及其他实际变量。
    • 短期:实际与名义变量高度相关,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产量背离其长期趋势。
    •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Y = C + I + G + NX
      1.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使货币更值钱,消费者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
      2.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减少,家庭努力把自己的一些货币换为有利息的资产,所以利率下降,鼓励了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3. 汇率效应: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 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三种理论:粘性工资、粘性价格、错觉理论。
    • 供给曲线:长期中是垂线;短期中向右上方倾斜。
    •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不影响这些实际 GDP 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意味着产量(实际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它所决定的产量水平称为自然产量率,因为它表明当失业为其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的产量。自然产量率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生产水平。
    •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1. 粘性工资理论:如果物价水平 P 降到低于预期的水平而名义工资仍然滞留在 W 上,那么,实际工资 W/P 就会上升到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之上,企业的实际成本增加了,则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2. 粘性价格理论: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
      3. 错觉理论:低物价水平引起相对价格下降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 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其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 产量的供给量 = 自然产量率 + a (实际物价水平 - 预期的物价水平)
    • a 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作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运用流动偏好理论分析短期内价格上升对利率的影响
    • 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 货币供给: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变动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影响货币供给,但是,这种变动不受利率影响,所以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
    •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利率下降,持币的机会成本也下降,所以货币需求增加。
    •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公众买入国债,国债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公众卖出国债,国债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在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利率实现均衡。
  • 运用流动偏好理论理解美联储运用三个主要工具时对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的影响;
    • 当美联储增加了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流动偏好理论说明: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
  • 理解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乘数效应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关联性;
  • 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总需求趋向如何移动?
    • 财政政策:指政府对政府购买或税收总水平的选择。在长期中影响储蓄、投资和增长;在长期中,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
    •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 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 乘数 = 1/(1 - MPC)表示每 1 美元政府购买所引起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 乘数普遍存在所有的政府购买、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收支中,也就是支出增加,国民收入乘数增加,支出减少,国民收入乘数减少。
    •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挤出效应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根据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大于或小于引起它的政府购买的变动。
  • 掌握乘数效应、挤出效应、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等概念;
    •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主要是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它表现为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自动增加财政税收,减少支出,遏制社会总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自动减少税收,增加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使过热的经济降温,过冷的经济升温,国民经济因此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财政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是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掌握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等概念
    •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交替关系的曲线。
    •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条垂线,因为长期中总供给曲线为实际经济变量所决定,产出不能增加,就业也就增加不了,总需求的增加只能表现在价格的上升上。
    • 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是决定短期总供给曲线位置的一个因素。
  •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 凯恩斯学派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菲里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企业家扩大生产规模,就业增加,所以政府可以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降低失业率。
    • 货币主义者认为,公众只有在短期中存在“货币幻觉”,长期中,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实际收入随物价的上涨而下跌,所以要求增加工资,企业家就会缩小生产规模,实际失业还要回到“自然失业率” 水平上,菲里普斯曲线在短期中是条斜线,而在长期中则是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只会造成物价的上涨。
    • 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 - a(实际通胀率 - 预期通胀率)
  • 自然率假说:弗里德曼认为无论通胀如何,失业率都要回到自然率水平上。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没有替代关系。
  • 理解预期变化、供给冲击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机理;
  • 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 理解理性预期理论下的菲利普斯曲线变化。
    •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例如,石油涨价等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菲利普斯曲线相应向向右移动,表明在同样通胀的水平上,失业增加了,或者在同样失业水平上,通胀严重了。
    •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 1%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比。
    • 如果一个经济要降低通货膨胀,它就必然忍受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期。
    • 理性预期:当人们预期未来时,可以最好地利用他们拥有的所有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
    • 预期通货膨胀是解释为什么短期中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而长期中不存在的一个重要变量。短期权衡取舍消失的速度取决于预期调整的速度。如果政府做出来降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承诺,人们的理性就足以立即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经济将很快达到低通货膨胀,并没有暂时高失业和低产量的代价。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

  • 熟悉宏观经济有关五个争论问题的支持与反对观点的主要内容。

    1. 决策目标是否应该稳定经济
      • 主张稳定经济的认为失业和通胀都会造成资源浪费,各类经济指标下降,增加人们的苦难,所以政府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反对者认为政策的实施有时滞,从而可能使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发生作用,不是稳定经济,而是加剧经济的波动。
    2. 应该实行规则还是权变的货币政策

      • 主张实行权变货币政策认为经济运行时不稳定的,所以政策的实施影响及形势。
      • 反对者认为要约束政策的制定者,以免受政治周期的干扰;政策的宣布与执行的时间的不一致性,提高通胀预期,加剧物价的不稳。所以不管经济如何,货币供给量都应是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
    3. 央行是否应该以零通胀为目标

      • 主张央行以零通胀为目标的认为在温和通胀的时期,通胀的成本比较低;只要采取取信于公众的零通胀政策,人们的通胀预期也会下降,降低通胀的所增加的失业也会减少;零通胀可以提供比任何其他数字更为合理,且不会因为操作困难而上升的基点。
      • 反对者认为,零通胀的代价太大,越接近零,失业的增长越快,所以应选择温和的通胀。
    4. 财政是否应该平衡预算

      • 主张财政应减少债务的人认为,债务最终会增加后代的负担;负储蓄会提高利率,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战争和衰退时期,才可以有较多的赤字。
      • 反对者认为,相对人一生的收入,上代人的债务毕竟是有限的;债务要与支出结合起来考虑,有足够回报的债务不会有负面影响,不敢承担有足够回报的债务反而有负面影响。
    5. 是否应该为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

      • 主张为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的人认为降低税率可以提高储蓄,从而不利于投资和未来的繁荣。

      • 反对者认为,降低税率会加剧社会的贫富不均,因为储蓄缺乏利率弹性,降低资本收入税可能使富人更富。减税增加政府赤字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大于增加储蓄的正面影响。

  • 五大争论小结:
    • 经济具有不稳定性,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是管理层对未来预期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干预的结果可能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
    • 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相机抉择带来的判断失误、滥用权力等问题,但是,它也使调控失去灵活性。
    • 零通胀可以免除通胀的成本,但是它的成本也很高。且温和的通胀的成本是有限的,还能推动经济增长。
    • 平衡预算可以实现代际间的公平,避免下一代承受过高的税负。但是,却不能享有财政赤字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 修改税法,刺激储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却可能有利于富人,且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不如直接增加公共储蓄。

评论



Copyright © 2020 - 2022 Zhihao Z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访客数: 人,
总访问量: